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僑務電子報

:::

韓媒:修正雙重國籍法 旅韓僑社現曙光

2009-12-05
本報訊
分享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Line 分享至twitter

南韓「聯合新聞通訊社」1日報導了旅韓華僑的血淚奮鬥史,以及對目前在國會準備立法的「雙重國籍」相關修正案,使得韓華僑社呈現重生曙光。

漢城華僑協會的一位幹部說:過去,除了經營炸醬麵館,不能做其他的生意,很難在一處安定下來。1945年達到10萬人左右的華僑,目前僅剩2萬2,000多人,而長期居住的僅有1萬8,000名左右。

1882年,朝鮮爆發內亂,清朝派來4,500名援軍,隨軍的商人們開始在首爾經營商鋪,逐漸形成華僑社會。這部分華僑在朝鮮開航以後,又在仁川成為勞動者,進入20世紀華僑們開始經營餐飲業。

但李承晚和朴正熙等政權卻極力限制華僑掌握經濟實權。1961年,透過限制外國人擁有土地的法令,禁止華僑購買不動產。1962年2月,又透過貨幣改革強制打開了華僑們緊扣的錢袋。1973年,南韓政府又以節約糧食為藉口,禁止中餐館銷售米飯,結果中餐館只能銷售炸醬麵維持生計。

在承受金融危機及IMF經濟託管等困窘局面的金大中政府時期,南韓政府有條件允許華僑擁有土地;盧武鉉政府發放F-5永久居留權等積極的華僑政策。但最終韓國還是成為了華僑未能站穩腳跟的世界上唯一的國家。

歷經各種苦痛,甚至瀕臨破滅的過程,韓國華僑迎來擁有財產權,乃至被允許擁有雙重國籍等新的轉捩點。

就包含允許華僑獲得韓國國籍的「國籍法」修訂案立法預告,華僑社會反應不一。漢城華僑協會有關人士表示,這是走向開放的韓國社會的一大進步。這是130年來對華僑的最大的讓步。但在首爾遇見的華僑們也表現出了持懷疑的態度,他們認為,這得看能不能通過國會的批准。甚至也有不關心的態度。

這表明大多數華僑對擴大參政權、增大福利以及解除海外旅行簽證不便等方面表示歡迎,但同時對服兵役、失去大學升學優惠政策等方面也流露出了惋惜的態度。

 

相關新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