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僑務電子報

:::

兩廳院 精緻文化藝術殿堂

2008-10-01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提供
分享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Line 分享至twitter

座落在台北市中心位置的博愛特區內,國立中正文化中心(通稱國家兩廳院)為中式古典建築,黃瓦飛簷、紅柱彩樑,氣勢典雅壯觀。分據南北向之二座建築,環抱著四座廣場,構築出精美而富意趣的生活風景,是台北市重要地標之一,更是台灣展現精緻文化藝術的殿堂。

興建記要

1975年先總統蔣公逝世,國人為表達永恆的崇敬與追思,發起捐獻籌建中正紀念堂計畫。故由政府成立籌建小組興建中正紀念公園。園區內含中正紀念堂、國家戲劇院及音樂廳等三項大型建築。其第一期工程為中正紀念堂,於1980年4月完成。第二期工程為興建戲劇院、音樂廳與地下停車場,由和睦建築師事務所負責設計,工程協調及監督則由中興工程顧問社統籌。其中音響、舞台、照明等設備部分,由西德奇鉅公司、荷蘭飛利浦公司與顧問專家組成顧問組(簡稱德荷小組)負責。至於結構建築、消防排水等,另由榮民工程處承辦。全部工程在1987年9月30日完成,並於同年10月31日先總統蔣公百年誕辰時,正式開幕。

設立過程

中正文化中心興建期間,於1985年2月1日先行成立「國家戲劇院及音樂廳營運管理籌備處」,並正式營運。1992年10月始由行政院核定「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暫行組織規程」,1992年12月20日經教育部發布後,正式成立「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原有籌備處亦同時裁撤,成為隸屬教育部的社教機關。

從施工到完成期間,台灣也起步從農商社會轉型為工商社會,政治從高度戒嚴走向民主開放。中正文化中心的落成,不但宣告了藝文新時代的到來,也開啟了台灣表演藝術的國際化大道,成為台灣藝文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2002年8月,教育部通過行政法人設置條例草案,以中正文化中心為全國行政法人制度首例,並將設置條例送立法院審議。2004年1月9日審議通過,同年3月1日正式改制,成為中華民國第一個施行行政法人的機構。

文化新頁

中正文化中心的建築內部採用各項先進設備及精良材質,具有世界一流的水準。其中,音樂廳的管風琴更號稱是亞洲最大的管風琴。也因為地位與建築特色,歷年來成為不少外國元首及貴賓參訪之所在,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哥斯大黎加前總統柯德隆、美國前總統福特夫人、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蘇聯前總統戈巴契夫等都曾是嘉賓。

一如成立之宗旨,中正文化中心以提升國家藝術水準為首要目標,陸續引進世界知名藝術家,如紐約愛樂、維也納愛樂、瑪莎.葛蘭姆舞團、世界三大男高音等等。而舞台上的表演團體,如雲門舞集、無垢舞團、優表演劇場、漢唐樂府,以及重要附屬團隊─國家交響樂團NSO等,也一步步綻放光芒。這些團隊更在這20多年間一一踏上國際舞台,向世人展現台灣藝術的實力。

外賓必訪

中正文化中心可以說是台灣文化最閃亮的櫥窗,對內凝聚創作力,對外則代表台灣表演藝術的品牌。精彩的表演,不斷吸引海內外人士來觀賞,並以此拓展台灣團體邁向國際之路,也成為國家對外交流與觀摩的平台,讓更多的人也認識台灣之美。

除了吸引眾多藝術家前來演出,讓愛好藝術者有機會親炙大師之外。為了讓更多人有機會進入兩廳院,兩廳院結合社會各界資源,發起「表演藝術的第一哩路」計畫,其中包括了有讓藝術零距離的「圓夢計畫」、「兩廳院講座宅急配」、再加上推廣型音樂會、戶外活動、巡演等,讓表演藝術從此不再遙不可及。此外,自1992年起開始經營「會員」制度,培養開發表演藝術欣賞新客群,加上「兩廳院售票系統」通路遍及全台,也讓購買藝文票券更加容易。

而在藝術教育方面,創刊自1992年的「PAR表演藝術」雜誌、表演藝術的相關出版品,以及總館藏已累積超過12萬件的「表演藝術圖書館」,都是表演藝術的資料寶庫。

未來,中正文化中心必將在華人的表演藝術領域持續累積實力,扮演領航者和傳承者的角色,為文化再添新頁!

相關新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