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僑務電子報

:::

總統副總統文物館

2008-10-01
本報訊
分享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Line 分享至twitter

「總統副總統文物館」一般人聽到第一個反應總是:在哪裡?去年才成立,總統府副總統文物館(同時也是國史館台北辦公處)就坐落於總統府正後方,典雅方正外型正是1900-1920年代日治時期的「式樣建築」。

式樣建築意旨日本當時受明治維新影響,建築模仿西方古典時期,採用大量雄偉華麗柱飾雕塑,希臘、羅馬與文藝復興風格為常見建築樣貌,又以總統府為代表建物。

當時在總督府內遞信部負責通信與儲匯兩大重要業務,類似今日郵政與銀行功能,由於內部空間已無法負荷龐大業務量;1921年遂於總統府正後方建立台灣總督遞信局,專責處理總督府郵政通訊業務,演變至今成為今日總統副總統文物館。

身為總督府附屬建築,遞信部與當時軍部左右分設於總督府後方,過往與總督府密切相連,光復後轉由交通部接收遞信部業務,1998年建築物明定為市定古蹟才轉由國史館經營;於今轉為展覽總統副總統文物,自古至今均與總統府有著緊密連結。

外觀古典 內在前衛

遞信部擁有西洋古典外觀,仰望大門門廳,12根古典複合廊柱營造氣派之美,建築物東側呼應總統府建築雕有繁複華麗的愛奧尼柱式,更仿造日治時掛起電氣鐘,教導往來民眾具備守時觀念。然而褪去華麗的外衣,遞信部實為設計師森山松之助離台前代表作品,充滿許多新設計嘗試。

1923年日本發生芮氏7.9級關東大地震,死傷人數超過十萬人,當時日本木造建築紛紛坍方崩毀。有鑑於地震造成的重大破壞,森山松之助與井手薰打造遞信部時,結構混合傳統紅磚造承重牆,再加上鋼構與RC鋼筋混凝土;為免美軍轟炸設有鐵捲窗防爆,另也引進防火門等設計。

雖採用前衛建築結構,遞信部內部裝潢仍與外貌一致,以希臘、羅馬風格為主,一樓與二樓入口處均分別矗立羅馬多利克柱式(柱頭雕飾較簡約)與希臘愛奧尼柱(柱頭圖樣華麗);圓拱式門廊散布建築物內,拱門上也雕有勳章石雕泥塑,細節處雕刻更是繁複細膩。

在台擔任總督府營繕課課長近20年的井手薰,對台灣建築設計、防災問題等貢獻良多,他曾提出「台灣建築地方化」;而總統副總統文物館中也確實融入台灣文化特色,一入門廳抬頭仰望燈座,正是以台灣特產香蕉、葡萄與鳳梨雕飾而成。

工法特殊 屋況良好

遞信部為官廳建築,不論是建材或工法在當時均屬頂尖,天花板與牆面均採用日本流傳千年的傳統壁塗匠藝「漆食塗(原字「口食」)」;意旨透過下、中、上塗層,層層堆疊讓牆壁與天花板更穩固黏著、不易產生縫裂,塗料更加入如海藻、稻桿等植物加強黏著度。

而利用「漆食塗」工法,建築物使用年限可由原本水泥牆三至五年達到一、二十年;也讓遞信部建立至今已80餘載,整體建築物架構雖未經保養修繕,狀況仍良好穩固。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長沙

街一段2號

電話:02-2316-1042

時間:免費參觀,周一至周

五,上午9:30至下午

16:30

相關新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