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僑務電子報

:::

老店醒了 迪化街 亮了

2008-10-01
本報訊
分享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Line 分享至twitter

文創小店 顛覆傳統

充滿著北市懷舊風情的迪化街,是不少攝影人愛取景的地方,尤其是建物外觀隨處可見拱圈迴廊、紅磚樓房、花瓶欄杆、花鳥裝飾及匾額框等,在在顯示大稻埕當年的風光榮景。

走進長數百公尺長的迪化街,街頭仍是一般民眾熟悉的中藥行、南北乾貨行,不過再往裡頭走一點,老街上突然多了些「亮點」。

無論是擺滿文創商品的「小藝埕」,還是招牌寫著「福來許」的咖啡廳、副業在賣巧克力的「SANTOS」廚具行,一旁小巷還藏著小酒館,完全顛覆一般人對迪化街的印象。

經營「Le Zinc洛」的老闆娘李洛梅,去年11月初進駐。她笑說,自己過去對迪化街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年貨大街」,實勘後發現迪化街的歷史、文化厚度,有別於東區的商業味,老城區的慢活步調讓人上癮。

容積移轉 舊屋回春

迪化街一點一滴的改變,是因為當年台北市府規劃「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區」,並從2000年起針對該區實施容積移轉政策,以容積移轉鼓勵屋主「老屋復舊」。

市府都市更新處企劃科股長李宗奇表示,「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區」最精華的地段莫過於迪化街1段。迪化街1段從1號至368號,約有近400棟建築物,其中有77棟為民政局認定的歷史性建築物,另有18棟為文化局認定的歷史建築,包括明善堂、有記茶行、李臨秋故居等。

為增加屋主「老屋復舊」的誘因,李股長說,只要歷史建築或歷史性建築的屋主,提出歷史建築維護事業計畫,經文化局審查後,再提歷史建築都市設計審議,完成修復,由文化局勘驗核可,即可申請容積移轉。

發展局統計,2000年至去年底,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區核定的容積移轉案件數近400件,修復建物約120至130棟,占迪化街1段建物數的1/3。還有5棟建物已修復完成捐給市府,已分別做為都市前進再生基地、辦公場所使用。

由於大稻埕早年多被規劃為商業區,容積率本就比較高,修完1整棟房子,容積率通常還剩很多,要出售容積並非難事。李股長表示,包括溥儀御醫黃子正故居、辜家老宅等都因容積移轉「保存」下來,讓迪化街成為名副其實的「台北老街」。

慢活步調 再現繁華

「Le Zinc洛」的老闆娘李洛梅為重現當年「新舊交融」的時空感,整個酒館設計也採新舊、中西混合,無論是圖書館索引櫃做的酒櫥,還是舊木材、貨箱拼湊成的吧台,就是希望展現出老街慵懶繁華的時光。

看中老房子韻味的人可不少,47歲的許宏榮,本來在東區經營精品廚具業,後來因租約到期,開始找新店面。他說,當時覺得迪化街又窄又小,怎麼可能適合擺百萬廚具。

沒想到當房東把門打開的那一瞬間,完全被震攝,無論是後院明亮的採光,還是鋪滿紅磚的地板、木頭框的窗戶,都讓他驚嘆老房子「太美了」。

為讓老房子更貼近需求,許宏榮花1000多萬元整修。整修期間完全未增牆減梁,力求保留老屋原貌,也讓他獲得去年度的「老屋新生大獎」。

許宏榮驕傲地表示,屋內的一花一草一木全出自他的設計,包括種有龍眼老樹的後院,看得到對街風情的3樓主窗,又或是天井旁的小茶几。

相關新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