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僑務電子報

:::

台灣癌症之母 彭汪嘉康感念NIH培育

2017-04-17
世界日報訊
分享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Line 分享至twitter
國建聯誼會老幹新枝歡迎首屆會長彭汪嘉康回娘家。(世界日報提供)
國建聯誼會老幹新枝歡迎首屆會長彭汪嘉康回娘家。(世界日報提供)

身為台灣第一位女外科醫師,是NIH第一位發現血癌染色體變異的研究員,也是首位獲得美國亞瑟弗萊明獎(Arthur Flemming Award)的女性科學家。彭汪嘉康最讓華府老友們津津樂道的,就是25年前在事業值高峰時,回到故鄉台灣,為台灣培植一批腫瘤專科醫師、建立癌症醫療團隊、並一手成立台灣的癌症研究中心並擔任主任。

今日台灣在癌症治療能達國際水平,彭汪嘉康居功厥偉。這位台灣的「癌症之母」上周末回到她的第二故鄉華府,曾經一起在海外為台灣獻策的學人老友,多數都已退休,看到老朋友「Jackie」仍如當初鬥志昂然、孜孜不倦繼續為台灣醫界奉獻,紛紛豎起大拇指。

85歲仍然精神矍鑠,彭汪嘉康提到專業,眼睛更是放著光彩。當初為何選外科?她很俐落地說,「把病人開刀治好,就不用再回來看我」。

留學美國仍想著行醫濟世,彭汪嘉康碰了壁、轉了彎,卻成為全球知名的癌症研究專家。「我很幸運,在最好的醫學研究中心(NIH)當病理研究員,這裡的醫生都很有遠見」彭汪嘉康受到唐氏症乃染色體異常的啟迪,向教授提出想做血癌與染色體的研究,天性樂觀的她告訴自己「努力就沒問題」,當然,她也認為運氣很重要,碰到好教授、有充裕的研究經費。

25年前為何回台灣?彭汪嘉康說,1960、70年代,罹患小兒血癌沒活過兩年,1970年NIH用化療將患者五年存活率提高至70%,如今,95%可活過五年,多數可以治癒。80年代末期台灣罹癌率攀升,成為威脅台灣人生命首要疾病,卻沒有腫瘤治療專科醫生,當時已是中研院院士的彭汪嘉康在87年開始牽線,在政府全力配合下,與中研院幾位院士帶著美國著名的癌症醫師到台灣,對國內各醫院的醫師進行密集癌症臨床醫師訓練。

「最好的研究機構還是NIH」彭汪嘉康將她的人脈帶回台灣,也將美國的醫病倫理引進台灣,例如台灣很多的鼻咽癌、肝癌,這方面當時無法來美取經,她還是鼓勵醫生們來美看看,看看美國如何研究、如何照顧病患。

不喜歡台灣的繁瑣公文,對紛擾對立的政治也興趣缺缺,彭汪嘉康還是開開心心工作、生活,教學、看診,目前是萬芳醫院腫瘤科主任。「人才,是最大隱憂」彭汪嘉康說,如何鼓勵年輕人投入醫學研究,是台灣癌症醫學繼往開來的最大挑戰。

相關新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