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僑務電子報

:::

【長知識】S-2與P-3都是反潛機 為何有S與P之分

2017-05-16
聯合報訊
分享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Line 分享至twitter
S-2T反潛機。(聯合報提供)
S-2T反潛機。(聯合報提供)
P-3反潛巡邏機。(聯合報提供)
P-3反潛巡邏機。(聯合報提供)

國軍服役多年的「鯊魚機」S-2T反潛機即將功成身退,由P-3C反潛機接替。不過讀者是否好奇,既然都是反潛機,為何美軍給予S和P兩種不同的稱號?

在美軍編號中,「S」來自Anti-submarine,是指部署在軍艦上,執行反潛任務的機種。S-2「追蹤者」(Tracker)是格魯曼(Grumman)公司在1950年代發展的反潛機,是美國海軍史上第一個被正式命名為「反潛機」的機種。S-2原型機於1952年首飛,1954年服役,生產線持續到1968年,共生產將近1300架,1977年從美國海軍退役。

S-2在兩側機翼上各裝有一具螺旋槳發動機,是第一種正式配備在航艦上的雙螺旋槳機種。由於考慮到即使單發動機失效,還是必須能在航空母艦狹小的甲板上降落,因此S-2設計了兩層式的大型方向舵。平常只用後段的第一層,必要時(例如單發動機失效)可以開啟第二層,讓方向舵面積大幅增加,因此可產生足夠的力矩,讓飛機即使只剩單側動力,仍可以安全進場降落。

取代S-2的,是洛克希德(Lockheed)公司生產的「維京」(Viking)反潛機。S-3服役到2009年,退出美國海軍第一線。目前美軍航艦上已經沒有定翼反潛機,反潛任務都靠艦上攜帶的SH-60反潛直升機來進行。

「P」則來自patrol(巡邏),P字頭的飛機正確名稱,應該是「海上巡邏機」。海上巡邏機為了達到長時間在海域偵巡的能力,因此機身往往很大,因此也不可能由航艦上起飛。在二次大戰期間的海上巡邏機(當時用「PB」字首),主要是水上飛機,或由陸基重轟炸機衍生而成。

海上巡邏的任務,初期不見得是反潛,主要是尋找對方的艦艇。例如1942年6月的中途島海戰,美軍首先發現日方艦隊的,就是PBY「卡塔利那」(Catalina)水上巡邏機。

P-3「獵戶座」(Orion)其實與S-2一樣,是誕生於1950年代的機種。洛克希德公司將四引擎的螺旋槳客機L-188「伊萊翠」(Electra,荷馬史詩中的人物,也是天文學上的恆星「昴宿一」)修改成軍用巡邏機,1959年首飛,1962年服役,逐漸取代同公司生產的P-2「海王星」(Neptune)巡邏機。

雖然機身已經是近60年前設計,但P-3因為機艙內部空間寬敞,可以不斷改良,換上新式的偵測儀器,因此外型雖與1960年代剛服役時沒什麼差別,但戰力不可同日而語。到今天P-3仍在美軍服役,也外銷給多個盟國,不過美軍已經開發出由波音737客機改良而成的P-8「海神」(Poseidon)巡邏機,於2013年服役,逐步取代P-3。

如果兩者相較,P-3的體型比S-2大得多,最大起飛重量是五倍。在續航力方面,S-2T約為4小時,P-3C可達12小時。S-2只有4名機員,P-3的機員高達10~12人,而且在機艙中可以走動,舒適性比沒有空調的S-2好得多。扣除飛行組員後,S-2有2名機員負責操作各式監偵儀器,P-3高達7~9人,這也代表對水面與水下的監控與搜索能力,P-3比S-2強得多。

相關新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