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僑務電子報

:::

教育部長就任週年 聚焦學生學習成效

2017-05-18
中央社訊
分享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Line 分享至twitter
(圖/教育部)
(圖/教育部)
就任將滿週年的教育部長潘文忠17日在部務會報分享過去1年成果,他也提到,教育政策要看投資與產出,而非過程和經費,最重要的是看學生的學習成效和出路。

潘文忠指出,他剛上任就提到,希望以國民學習權取代國家教育經營權,教育政策應回歸學生這個受教主體,過去很多政策都是為了落實國家教育經營權,就像擔心有疏忽,用一致性指標來評鑑,結果外界批評158所大學越長越像,最後只剩1所教育部大學,讓學校忘了自身優勢。

潘文忠指出,過去第一線教育人員因為評鑑或綜合視導,佔去教學的許多時間,因此教育部大幅檢討過往評鑑指標,並簡化視導項目,希望讓學校和老師有更多發展與教學空間,不用疲於負責這些檔案,「教育應該用伙伴的方式推動,不能都由教育部來制訂統一政策和指標讓大家依循」。

因應少子化和國際競爭,潘文忠表示,國教署已規劃,4年預計增設1000班公立或非營利幼兒園,嘉惠3萬名幼童,公私立幼兒園比例也從3比7提升到4比6;另外,教育部也完成實驗教育三法的修法草案,從原來只有國中以下,現在延伸至高中,並和大學入學銜接,讓學生有機會多元適性發展。

過去高中職學生幾乎都是先求學再就業,潘文忠也指出,這樣團進團出的方式,只是讓學生「一起入學、一起畢業、一起失業」,因此推出青年教育儲蓄戶方案,就是希望學生不要再搭升學直達車,可以先去職場,等到有需要再回學校學習。

潘文忠也指出,未來學生要面對台灣和國際的競爭,因此更應該重視孩子的學習成效,任何教育政策,不能只看投入多少經費和計畫,而是要看最後結果,看學生具備多少能力、素養及未來出路,重點是教育的投資與產出,而非過程和經費。

相關新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