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僑務電子報

:::

巴紐荒地種出台灣米 台技術團教種菜給釣竿

2018-11-15
中央社訊
分享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Line 分享至twitter
台灣技術團與巴紐農業試驗所合作,開闢2公頃農地,種植多種蔬菜做為示範農地,一年約開12梯次課程,一次教20、30人。課程結束後,還會依農民所住地區特性贈送適合栽種的蔬菜種子,其中也包括當地較難取得的西瓜、甜玉米等。(中央社提供)
台灣技術團與巴紐農業試驗所合作,開闢2公頃農地,種植多種蔬菜做為示範農地,一年約開12梯次課程,一次教20、30人。課程結束後,還會依農民所住地區特性贈送適合栽種的蔬菜種子,其中也包括當地較難取得的西瓜、甜玉米等。(中央社提供)
(中央社訊)巴布亞紐幾內亞土地遼闊,8成人民靠農業自給自足,但缺相關知識技術,台灣技術團當地辦學,每年指導近300人,「給魚吃不如給釣竿」,也把台灣水稻、蔬菜帶到巴紐。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駐巴布亞紐幾內亞技術團團長方再秋說,巴紐當地民眾過去都是以傳統方式種植,沒有「耕耘」概念,甚至連工具都沒有,「都是在住家週邊隨便挖一挖就種植了」。
技術團與巴紐農業試驗所合作,開闢2公頃農地,種植多種蔬菜做為示範農地,一年約開12梯次課程,一次教20、30人,累計每年約能教導200至300名當地農民更先進的農業技術。課程結束後,還會依農民所住地區特性贈送適合栽種的蔬菜種子,其中也包括當地較難取得的西瓜、甜玉米等。
而在技術團引進推廣台中秈十號米後,當地民眾的主食也從地瓜、芋頭,逐漸改變為稻米。
台灣農業委員會1990年首次與巴紐農牧部簽署農業技術協定,並在1991年於巴紐設置團部,自2015年起,技術團在巴紐首都莫士比港及第二大城萊城設置南、北區農民培訓中心,執行為期6年的農民培訓合作計畫。
方再秋曾在2011年赴巴紐擔任4年技術團團長,後調到海地,今年再度回到巴紐擔任團長,相當了解當地狀況的方再秋表示,技術團曾設計種子教師制度,但以當地民情很難推廣,所以現在是透過省農業部轉介農民來上課,技術團也會追蹤學員後續狀況,並選出經營面積較大、成效較好的「核心農民」加強輔導。
不過,方再秋認為,要讓當地人完全自給自足、甚至銷售給其他人相當困難,外銷更是「不可能」,因為當地土地雖廣大,但多為荒地,且為當地住民共有,「你在這裡一種,要收成的時候其他人就來了,這個土地他有權」,也要分一杯羹。此外,由於當地交通建設不足,運輸也是一大問題。
方再秋表示,當地農民學會耕耘規劃後,產品品質提高,產量也提升至少5成;藉由6年計畫,希望起碼將當地農業提升為半農業、半商業,並建立產銷系統。

相關新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