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僑務電子報

:::

智庫交流 前美官員籲簽台美FTA及深化科技合作

2018-12-03
中央社訊
分享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Line 分享至twitter
(中央社訊)前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處長楊甦棣、司徒文等多名美國前官員今天在台北一場論壇提出美國應與台灣簽自由貿易協定(FTA)、2030年前與台灣發展正常穩定和有建設性關係等具體建議。
台灣智庫與在華府的全球台灣研究中心(Global Taiwan Institute)今天舉辦「台美如何共同面對中國銳實力」論壇,前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楊甦棣(Stephen Young)、司徒文(William Stanton)等人應邀出席。
楊甦棣發表論文時指出,美國應加倍努力儘早與台灣簽訂FTA。由於這將涉及台灣必須鬆綁對美國豬肉、牛肉等農畜產品的進口限制,楊甦棣說,「台灣也必須處理農業部門遊說的壓力」。
總統蔡英文上任後,多次提到與美國簽FTA的方向。今年11月代表蔡總統出席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領袖會議的張忠謀,也利用與美國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會談時觸及相關議題;彭斯當時表示,會把這個想法帶回美國。
在相關討論中,前AIT台北辦事處處長司徒文建議,美國應從戰略角度思考簽訂FTA的議題,而非只想到美國豬肉出口到台灣的問題。
美國智庫「國際評估暨戰略中心」(International Assessment and Strategy Center)「未來亞洲計畫」主任譚慎格(John Tkacik)則表示,美國政府就相關議題思考較多的應是經濟利益,而非政治利益。他並說,農業議題是美國與他國開啟FTA談判的必要條件,他不確定台灣是否有處理農業議題的「政治決心」。
與談學者也被問到美、台如何合作,以解決電子設備在中國組裝生產時遭植晶片用以竊取商業機密的問題。最近的案例是中國政府遭控在美超微電腦的伺服器主機板植入惡意晶片。
對此,美國智庫「2049計畫研究所」(Project 2049 Institute)執行主任石明凱(Mark Stokes)建議,美國政府可由白宮出面與台灣提出雙邊成立指導委員會的方案,就產業供應鏈與國防產業議題進行合作。他說,美國與台灣在1964年曾就科技發展政策進行合作,這是很好的例子。
譚慎格贊同石明凱所提由美、台成立雙邊指導委員會的建議。他說,全球科技產業供應鏈現在與中國的關係很深,可能需要徹底拆解、重整和重新開始,這是很龐大又複雜的問題。
最近媒體報導台積電可能即將取代英特爾,成為全球生產晶片的龍頭。譚慎格說,這代表台灣是美國產業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資源,美國必須靠台灣幫忙,才能拆解前述的供應鏈,取得保障科技安全的控制權;沒有台灣的幫忙,「9成會玩完了」。
在發表論文時,譚慎格指出,美國總統川普提出的「自由與開放的印太區域」戰略,是美國首度將台灣納入其區域與全球策略的一部分。
譚慎格說,台灣在西太平洋地區,從南海經台灣海峽到東海,具有獨特而且重要的地位。面對中國經營「中國夢」和「一帶一路」政策所帶來的挑戰,台灣是美國的策略夥伴,扮演了促成自由與開放的印太區域的重要角色。但如何達到美國的期望,他認為仍有困難與挑戰。
石明凱在論壇上主張,美國應更加體認台灣的重要性,以平衡台海兩岸的現狀。他認為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並沒有限制美國和台海兩岸的政府發展相對正常的關係。
他建議,在美國與台灣的未來關係上,雙方應發展出共同的願景,而非受限於中國的框架。他認為美、台雙方應在2030年前發展出「正常、穩定、有建設性」的關係。

相關新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