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僑務電子報

:::

布拉格劇場設計展 土地公用AR向世界說台灣故事

2019-03-21
中央社訊
分享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Line 分享至twitter
劇場設計師王奕盛(左2)為台灣參加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的國家館打造作品「寶島浮沉」,需要「蓋」座土地公廟,6月將運至布拉格展出。(中央社提供)
劇場設計師王奕盛(左2)為台灣參加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的國家館打造作品「寶島浮沉」,需要「蓋」座土地公廟,6月將運至布拉格展出。(中央社提供)
(中央社訊)台灣參加國際劇場設計展,由舞台設計師王奕盛擔任國家館策展人,以「寶島浮沉」結合跨領域藝術,從島國放眼暖化危機下台灣的國際處境,土地公將透過AR向全世界道出台灣故事。
「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of Scenography and Theatre Architecture Prague Quadrennial,簡稱PQ)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劇場技術展,展場分為「國家館」、「劇場建築展」、「國際學生設計展」三大區域,從1967年舉辦至今,被譽為劇場界的奧林匹克。
台灣技術劇場協會自2003年起代表台灣率團參展,並設立國家館與學生館。今年邀請多次與雲門、明華園等團體合作的舞台設計師王奕盛,擔任國家館策展人。
王奕盛從大會設定的國家館主題「轉變」(Transformation)出發,設計作品「寶島浮沉」,型式結合劇場設計、裝置藝術、行為藝術、數位藝術等領域。在5公尺立方的展覽空間鋪滿大小石塊,中間有座陷入地面的土地公廟,觀眾以手機下載程式後,將鏡頭對準廟宇,就能透過AR看見結合現場影像的影片,片中土地公將透過台語旁白與唸歌,訴說台灣的故事。
王奕盛日前接受中央社專訪表示,這次策展方式有別於以往,集結與劇場設計、劇場技術相關作品展出,是協會參考近幾屆參展國家展覽形式轉變的新嘗試。他也認為,今年劇場設計展的主題「轉變」特別適合台灣,「我們的國際現實、兩岸、社會內部、經濟都在轉變」。
王奕盛擅長結合實拍影像與劇場舞台,設計國家館時,他原本希望用影像思維想像「台灣是什麼」,但他反思後認為,「過去台灣參加國際展覽,總是以美食、夜市、原住民等元素介紹自己,是沒自信的想法」。
他也說,許多人認為台灣充斥鐵皮屋與違章建築的景觀醜陋,但這才是島國人民強韌生命力的特質所在。他認為,台灣人的生命力「就跟雲門舞集、王建民一樣,他們在背後付出那麼多努力,靠著自己努力在國際發光發熱之後,也順道把台灣介紹給全世界。」因此王奕盛想跳脫介紹台灣模樣為主的框架,從台灣處境、狀態等概念出發,用新的視角向全世界介紹台灣。
現場被石塊淹沒的土地公廟,設計靈感來自高雄勞工藝術家楊順發以台灣西岸地層下陷景觀發展的系列攝影作品,照片中常見因地層下陷而廢棄的土地公廟或墳墓,淹沒在一片汪洋之中。
王奕盛希望藉此呼應暖化議題,「因為暖化,台灣的冬天已經不見了,我也開始相信世界可能會毀滅。我希望藉由這個作品,再狗吠火車一次」。他也認為,儘管全球暖化並非新興議題,「但要擠進世界公民的行列,就要在重要議題上搶發言權,不能只顧自己的小確幸。」
AR結合現場環境與虛擬空間的影像,呼應王奕盛想傳遞的訊息,「我想呈現台灣館是虛擬的,而這也等同於台灣是虛擬的,代表著2300萬人在這土地上生活,但當國家不被承認的時候,我們在國際上就不存在」。
此外,AR內容需透過手機觀看,對旁觀者而言,在場中觀看手機的觀眾,也成為展場的一部分,進而反映台灣街頭因「寶可夢」、手機低頭族出現的社會現象。
王奕盛認為,「寶島浮沉」很接近劇場最早期存在的意義,劇場的英文字源自希臘,意思是「觀看的地方」,它從最初的集會場所發展為具社會意義、反省與批判的場所,「我們應該提醒觀眾重要的議題,引起他們關心」。
「寶島浮沉」將於6月在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展出,台灣技術劇場協會則從3月22日起在台北空總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搶先首展,開放民眾免費入場,展期至3月31日。

相關新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