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僑務電子報

:::

陳錫煌亞城「巧遇姻緣」 布袋戲驚艷

2019-06-24
世界日報訊
分享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Line 分享至twitter
台灣高爾夫球協會會員與陳錫煌(右九)、劉經巖(右七)、黃美美(右一)、陳家琪(右五)合影。(世界日報提供)
台灣高爾夫球協會會員與陳錫煌(右九)、劉經巖(右七)、黃美美(右一)、陳家琪(右五)合影。(世界日報提供)
陳錫煌代表台灣書院致贈劇碼兩尊布袋戲偶給偶戲中心。右起為劉經巖、偶戲中心執行長Vincent Anthony、陳錫煌及世華工商婦女會亞城分會會長陳家琪。(世界日報提供)
陳錫煌代表台灣書院致贈劇碼兩尊布袋戲偶給偶戲中心。右起為劉經巖、偶戲中心執行長Vincent Anthony、陳錫煌及世華工商婦女會亞城分會會長陳家琪。(世界日報提供)

(世界日報訊)台灣國寶級布袋戲大師陳錫煌應邀到亞特蘭大偶劇中心(Center for the Puppetry Arts)表演,三場幾乎滿座,近500名華洋人士觀賞,包括前國會眾議員韓德爾(Karen Handel)夫婦,駐亞特蘭大英國總領事史道恩特(Andrew Staunton)與家人, 比利時總領事底貝茲(William De Baets)全家,及韓國總領事金英俊(音譯,Young-Jun Kim)等。

此活動為紀念亞特蘭大與台北市締結姐妹市及「台灣關係法」40周年,以活潑生動的表演,促進兩地文化交流。駐亞特蘭大辦事處處長劉經巖表示此團專程到亞城演出,機會難得。而獲得台灣文化部封綬榮譽「傳統藝術布袋戲保存者」及「古典布袋戲偶衣飾盔帽道具製作保存者」的陳錫煌,改編其代表作「巧遇姻緣」為默劇形式,在此登場。

駐美代表處台灣書院捐贈兩尊布袋戲偶給偶戲中心作為永久收藏及定期展示,以增加台灣偶戲國際化能見度。此活動由中華民國外交部、文化部、駐美國代表處、駐亞特蘭大辦事處與亞特蘭大偶戲中心合辦。

「巧」劇英雄救美的情節淺顯易懂,不用口白對話,純以生、旦、丑凝神細膩的表現,吸引觀眾。例如小生用手開摺扇,小旦梳頭,丑角笑顫行步,揮扇涼席打盹,以及街頭雜耍比武、後空翻,其中尤以轉盤不停的功夫,讓觀眾讚嘆莞爾。偶戲中心理事布林特(Margo Brinton)對此印象深刻,讚美陳大師表演打鬥有趣,與西方「Punch and Judy」秀,有異曲同工之妙。

陳錫煌談到傳統布袋戲以聽戲為主,不重視覺。此劇無旁白,十足發揮他長年鑽研,伶俐活現的操偶技巧,使人專注於觀賞布偶表演。他強調角色的互動及美感,如小旦婀娜多姿、回顧流盼的神情,而小生則昂首闊步,展現煥發英姿。其帽衣刺繡及舞台道具製作的考究,配樂加入台語歌「草暝仔弄雞公」及「望春風」,添增民俗風情,融合各種元素於小小掌中劇乾坤之中。

自13歲執偶演出,迄今89歳高齡還活躍於舞台的陳錫煌,擔憂傳承問題。他提到儘管自己很願意教學,在台北偶戲館及大學開班、並且私人授課,秉持來學者無拒的態度,但是願意學習的人數仍然稀少。原因為近代傳統廟會活動減少,失去表演機會,學生學成後沒有表演場所及出路,以此謀生不易。他希望能多促進年輕人看戲的風潮,例如以街頭表演形式,擴展對掌中戲的認識。這次亞城之旅成員,多數為年輕人,顯現其提攜新生代傳承薪火的理念。

對於推廣布袋戲,他提出空中教學理念,以增加學習管道,甚至可以擴展到全世界。因偶戲操作重在手的訓練,而戲服掩蓋過手,不易觀察,他對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提出結合科技在布偶手套製作的想法,希望製作有效感應手指細微動作變化的模型,以利示範教學,然此提案迄今尚有技術問題待突破。

相關新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