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僑務電子報

:::

台灣媳婦赴德陪婆婆善終 吳品瑜寫下生命感悟

2019-08-14
中央社訊
分享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Line 分享至twitter
作家吳品瑜遠赴德國陪伴婆婆善終,寫下「臨在,終點的起點─德國居家安寧紀實」,獲第31屆梁實秋文學獎散文創作類評審獎肯定。
作家吳品瑜遠赴德國陪伴婆婆善終,寫下「臨在,終點的起點─德國居家安寧紀實」,獲第31屆梁實秋文學獎散文創作類評審獎肯定。

(中央社訊)來自台南的德國媳婦 吳品瑜,在婆婆臨終前,遠赴德國西南山村陪伴婆婆走 完的最後人生旅程。她投稿獲文學獎,如今出書回首, 體悟在臨終者面前,要以同理心去理解彼此需求。 來自台南的吳品瑜是長年旅居國外的德國媳婦, 2014年3月她與德國先生舉家遷到吉隆坡,3週後,她獨 自帶著3名女兒,飛回德國照顧膀胱癌末期的寡居婆婆 ,直至婆婆往生。

她去年整理之前寫在臉書粉專「善終,從我當下開 始:德國臨終陪伴婆婆」的文字,以「臨在,終點的起 點─德國居家安寧紀實」之名投稿,獲梁實秋文學獎散 文創作類評審獎,後在8月由時報文化出版以「許我一 個夠好的陪伴:臺灣女兒、德國媳婦的生命照顧現場」 之書名發行。 吳品瑜接受中央社訪問時透露,84歲的婆婆終其一 生照顧5代人,後來住在德國西南部山村一棟50多年老 屋,罹患癌症後,是來自台灣的她及年齡各為14歲、12 與歲1歲半的女兒,還有輪班的當地非政府安寧體系照 護員陪伴婆婆到最後。

這些老小之間,年紀相差幾十歲,而且橫跨3個世 代與不同文化。她在期間歷經各種掙扎,包括與孩子的 衝突和與婆婆的磨合,還有身為照顧者的心路歷程,她 終於漸漸明白被照顧者的心情。 她透露說,寫下來的紀錄只是呈現在德國居家安寧 照顧的一個面向,沒有要鼓勵媳婦履行道德義務,或是 強化所謂傳統孝道。 回首這段歷程,吳品瑜領悟到,安寧陪伴不需要照 顧者展現專業,也不是在盡義務,而是在病榻旁帶來一 點點膚觸與溫度。照顧者若能同理共感地在終點前,陪 著臨終者走過這一段路,那也就足夠了。 吳品瑜說,除對德國民間醫療體系的適應,來到婆 婆身邊的混亂,不是病魔所引發,而是她對自我生命終 結的想像。照顧婆婆的期間,讓她直視這些未曾想像過 的課題。

吳品瑜以女性的角度,在書寫過程去思考遭逢家庭 生命周期的變化。她說,台灣好像容易以情緒性的理由 ,來說服家庭中比較好說話的人擔任照顧者,可能因為 仍是單身、收入較低、個性比較溫和,就理所當然被視 為要擔負臨終長者的照顧責任。 她說,政府除了要完善社會福利網、周全安寧照顧 體系,期待醫療護體系能夠與公私領域結合,補足雙方 面的不完整,讓照顧者與被照顧者都兼顧到需求。吳品 瑜更期盼「老有所終」與「善終」能與時俱進,所以藉 由文字分享,希望引發更多的共鳴與討論。

吳品瑜希望這本書能帶有公益性質,因此決定每本 書的收入要捐出一點金額給弱勢團體。她說,除一方面 幫助需要的人,也希望把對臨終照護的討論帶給更多讀 者。 吳品瑜畢業於政大廣告系、中正電傳所,多倫多大 學麥克魯漢中心研究,國際扶輪社駐加親善大使與訪問 學人;曾任職文化總會、天下雜誌與尼爾森行銷研究顧 問公司。

相關新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