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僑務電子報

:::

學做臺灣獅 巴拉圭中正僑校學童興致高

2019-11-20
駐巴拉圭大使館提供
分享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Line 分享至twitter
文化志工客座教師陳信汝(後排中)訪中正僑校,開班教授同學們以簡單的素材,製作臺灣獅頭面具。
文化志工客座教師陳信汝(後排中)訪中正僑校,開班教授同學們以簡單的素材,製作臺灣獅頭面具。
陳信汝逐步示範如何製作,同學們相當認真聽講。
陳信汝逐步示範如何製作,同學們相當認真聽講。
陳信汝讓同學們不設限,自由設計,培養同學自信心與創造力。
陳信汝讓同學們不設限,自由設計,培養同學自信心與創造力。
廖建勛代表頒發感謝狀給陳信汝。
廖建勛代表頒發感謝狀給陳信汝。
同學們各自發揮創意彩繪、黏貼,製作屬於自己的臺灣獅頭面具。
同學們各自發揮創意彩繪、黏貼,製作屬於自己的臺灣獅頭面具。

巴拉圭孔教中心中正學校16日舉行「弄獅」美勞文化課程,由文化志工客座教師陳信汝帶領小學一至四年級同學們以簡單的素材,製作獅頭面具,同學們也發揮想像力與創造力,完成屬於自己的臺灣獅作品。

陳信汝就地取材,以衛生餐盤、壓克力顏料、毛線、色紙、過期回收雜誌等素材,一步一步帶領同學們製作屬於自己的臺灣獅頭。僑校同學們一一發揮創造力,做出具有個人特色的獅頭,有些獅面表情張牙舞爪,有些溫馴可愛,陳信汝表示,將臺灣獅文化元素介紹給同學們後,讓同學們能發揮自己的想像力,不要設限地自由創作,她認為這樣開放式的思考與創作學習,也正是造就臺灣多元文化的原因。

駐巴拉圭大使館僑務秘書廖建勛代表頒發感謝狀和紀念品感謝陳信汝的熱心付出,廖建勛表示,臺灣獅頭僅半圓體、面貌威猛,與廣東獅不同,臺灣弄獅起源於早期村里的鄉勇民防團體,當時教授拳腳功夫的道館們,為了避免被視為反政府勢力,常常在民俗節慶或廟會表演弄獅,當政府制度逐漸完善,鄉里間已無組成義勇團隊需求,才慢慢演變為敬神表演。「感謝陳老師此行犧牲觀光時間來僑校進行文化教學,寓教於樂,讓同學們可以藉手作美勞更認識臺灣文化,目前也正在協助和東方市及恩卡納西翁僑界接洽,盼能配合陳老師行程增開場次。」

陳信汝畢業於臺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系,在臺就有豐富的學童美術教學經驗,此行前來巴拉圭訪友觀光期間,意外得知僑校有許多臺灣子弟每週末前來學習中文,富有教學熱忱的她,在駐巴拉圭大使館僑務秘書及中正學校教師們的協助下,在中正學校辦理美術教學活動,盼透過軟性文化美勞課程,增進僑民子弟對臺灣文化認識,另一方面也能適度調解學生課業壓力,增進學習意願與效率。

相關新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