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僑務電子報

:::

台灣燈會進化 林佳龍:打造為大型設計博覽會

2020-02-19
中央社訊
分享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Line 分享至twitter
台灣燈會不受武漢肺炎疫情影響,開幕至今參觀人數已超過700萬人次,交通部長林佳龍(圖)說,今年是台灣燈會2.0實驗性的開始,除了保留傳統燈節熱鬧氣氛外,也把光影藝術導入,把燈會當成一個設計博覽會。(中央社提供)
台灣燈會不受武漢肺炎疫情影響,開幕至今參觀人數已超過700萬人次,交通部長林佳龍(圖)說,今年是台灣燈會2.0實驗性的開始,除了保留傳統燈節熱鬧氣氛外,也把光影藝術導入,把燈會當成一個設計博覽會。(中央社提供)

(中央社訊)武漢肺炎疫情當前,但台灣燈會人潮未減,開幕至今參觀人數已超過700萬人次。交通部長林佳龍說,台灣燈會舉辦30年需要轉型,企圖把燈會變成大型設計博覽會,打造燈會2.0。

2020台灣燈會8日開幕,主展場在台中后里花博園區登場,開幕至今參觀人數已超過700萬人次,人潮不受武漢肺炎影響,其中由藝術家林舜龍打造的主燈「森生守護─光之樹」,更是打卡熱點,也為台灣燈會增添藝術性。

林佳龍接受中央社專訪表示,台灣燈會舉辦30年,每年舉辦的城市都在衝參觀人次,容易重量不重質,今年他提出台灣燈會2.0,目的就是希望提升燈會品質。

林佳龍表示,今年是台灣燈會2.0實驗性的開始,除了保留傳統燈節熱鬧氣氛外,也把光影藝術導入,延伸在台中國美館舉辦台灣國際光影藝術節,把燈會當成一個設計博覽會。

林佳龍說,燈會2.0的構想源自於2015年他擔任台中市長時,當年台灣燈會在台中舉行,正好那一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國際光之年」,目的在提升大眾對光學科學的應用,因而當時把烏日燈區的「愛因斯坦」選為產業科技區主燈,代表台灣光電產業核心在台中,以在地傳統燈會與全球科技接軌,邁向國際。

光的運用層面廣泛,除了光學科技、光電、LED等,近年也被大量運用在藝術層面,台灣有不少藝術家像是姚仲涵、莊志維、何理互動、丁建中等,這次藉由台灣國際光影藝術節,打破民眾對光影的既定想像。

林佳龍說,今年還不是台灣燈會2.0的全貌,明年在新竹的台灣燈會,才會是2.0升級版的完整呈現。他期望能結合竹科技術、舊新竹車站、護城河等地景,把新竹打造成為光的城市。

林佳龍上任以來,把美學設計當成任內重要工作,一改過去外界對交通部以運輸系統為主的生硬想像,從台鐵觀光列車、成立台鐵美學設計小組、公路總局「北花線—回遊號」,再到近期的台灣燈會,他說,「交通必須以人為本,人是交通和建設服務的對象,而不是放在交通工具裡的物件」,因此要更重視使用者的感受。

他表示,過去念人文社會科學,在耶魯大學唸書時,政治學的訓練外也修哲學碩士,對美學設計頗有想法,「耶魯校園就是一個很好的設計,自由的氣息和藝術環境,穿梭在校園建築以及人際之間的互動。」

林佳龍另一個美學養成,與他父親是裁縫師有關,「裁縫也是一種設計,尤其是量身訂做,要讓穿的人有感覺,也能展現出每個人的獨特性。」

從2019年初台鐵的紅背心之亂、台鐵環島之星觀光列車、集集彩繪列車把石虎畫得像花豹等事件來看,民眾對交通工具的美感越來越重視,而林佳龍也把每一次的危機化為契機。

後續把負評滿滿的台鐵觀光列車加以改造,呈現出黑橘外觀以及簡潔的內裝設計,也邀請石虎圖案原作者、俄羅斯插畫家卡佳來台,反而扭轉外界對台鐵的印象,藉由民眾的掌聲振奮台鐵士氣。

交通部含括的業務無所不在,把設計美學導入交通事業是趨勢,林佳龍說,從電信郵政、交通工具到觀光,藉由美學設計導入公共建設,可提升公共服務品質及美感,展現國土交通與觀光新樣貌。

相關新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