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僑務電子報

:::

西班牙疫情延燒 台僑:不需恐慌只要團結

2020-03-27
中央社訊
分享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Line 分享至twitter

(中央社訊)西班牙武漢肺炎確診與死亡人數攀升,醫療物資吃緊,但民間集體動員,成為前線人員後盾。接受中央社訪問的旅西台僑說,希望媒體不要一貫聳動報導,更重要的是喚起公民意識。

據台僑指出,近日在網路瘋傳西班牙不供給65歲以上病患呼吸器的新聞,已被西班牙事實查核中心證實為假消息。

西班牙疫情延燒,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確診人數截至25日累計達4萬7610人,新增病例7937人;累計死亡3434人,超過中國,成為全球第二。

西班牙總理桑傑士(Pedro Sanchez)於22日宣布,國家緊急狀態從原本的15天再延長15天至4月11日。

據西媒報導,目前西班牙遇到的最大困難,是醫療資源缺乏。甚至彭博社(Bloomberg)報導,部分西班牙醫療人員只能在身上套垃圾袋充當防護衣。

許多醫院出現病床短缺問題,要求政府增設床位。西班牙政府日前在軍方協助下,將部分展場改建為臨時醫院,以緩解醫院飽和的危機。馬德里展覽中心(Ifema)因此變身為可容納5500個病床的醫院。

醫療人員面對的狀況相當嚴峻。西班牙「國家報」(El Pais)訪問了各地的加護病房(ICU)醫療人員,後者將這場危機形容為「我們的世代之戰」。

西班牙馬拉加(Malaga)一間醫院的加護病房部門主任埃斯特查(María Antonia Estecha)向國家報表示,「工作量龐大,令人疲憊且壓力沈重。我戴著手套、口罩和帽子,呼吸困難,護目鏡起霧。我從沒經歷過這樣的事,多希望這只是一部看得到盡頭的電影」。

25日薩拉曼卡區(Salamanca)一名59歲醫生因感染2019冠狀病毒不幸死亡,為西班牙第2名殉職的醫護人員。據西媒報導,約有5400名醫護人員遭感染,占感染者總數的13%。

旅居巴塞隆納近5年的洪小姐在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朋友母親為護理人員,在醫院照顧疑似病例,卻缺乏完善的保護裝備,而且在病患確診2天後才被通知進行檢測,還好一檢為陰性,正在家隔離。

有4萬人追蹤的臉書(Facebook)粉絲專頁「深度西班牙」版主杜真向中央社指出,醫療資源缺乏的確是一大問題,「西班牙雖向中國訂了大量的貨,但不知何時能交貨。速度上來說緩不濟急,這會造成現場醫護更多的危險」。

面對醫療缺乏以及政府的慢動作,西班牙民間社會則顯現出強力動員的凝聚力。在醫療單位發出求救訊號後,人民透過自己的方式支援前線。

西班牙台灣同學會上整理出一系列民間動員的報導,例如工程師開發3D列印的呼吸器與護目鏡;酒商提供蒸餾廠生產藥用酒精;有縫紉機的中小企業改變生產線生產口罩,修女一起做口罩;馬德里餐飲業提供醫護人員餐食;計程車司機免費載送醫護人員;甚至連前陣子封路抗議的農民,也加入消毒的行列。

旅居阿拉貢(Aragón)3年多的Sofia王表示,知道物資缺乏後,身邊朋友就向醫療診所領了舊床單,在家裡車雙層口罩。當然家庭工坊的布口罩不足以提供前線醫療人員,但可以支援清潔人員等後勤團隊。另外各區成立許多的志工平台,「也讓人在困難時刻感受到互助精神」。

旅西18年的杜真在看到醫療器材匱乏的困境後,主動募集亞洲能供貨的醫療用品工廠資料,提供給各大區政府與醫療機構,已收到不少感謝回函。此外,杜真也會自掏腰包購買基本防護用具,贈予附近療養院。

另一個粉專「西班牙小婦人」寫道:「西班牙民間是團結一致的,大企業在兩天之內就從世界各地運來了百萬個口罩與防護衣…小平民百姓在家用裁縫機一個個口罩生產著。這些都是要送到最前線,給一線疫情作戰人員的一份愛心。大家努力對抗疫情相互幫助,努力做出無能政府做不到的事。」

令他們感到憂心的,是看到部分台灣媒體對西班牙的報導,用詞聳動,甚至有錯誤訊息。

「西班牙小婦人」與Sofia王都指出,媒體報導「西班牙衛生部長記者會淚崩」,但此人並非衛生部長伊利亞(Salvador Illa),而是因分配不到醫療資源而掉淚的阿拉貢自治區衛生局長馬里昂(Javier Marión)。

另外,65歲以上病患一律不供給呼吸器的新聞,西班牙事實查核中心已指出為假消息。

洪小姐說:「台灣部分媒體的報導誇大其辭,感覺好像西班牙要完蛋了。前線人員的確實辛苦,但民眾只要乖乖待在家裡,是很安全的,我們都還是保持樂觀,也不希望台灣親友為了我們過度擔憂。」

Sofia王說:「台灣防疫從頭開始就很嚴謹,反觀西班牙政府動作太慢,導致醫療物資缺乏。西媒常報導台灣的成功防疫,讓我覺得很驕傲,但也覺得台灣人只要持續保持警戒,不需過度緊繃。」

杜真表示,她之所以會努力透過不同管道報導現況,就是希望讓台灣民眾了解,國家在面對危機時,最重要的是人民團結配合,展現公民精神,「我希望能透過媒體喚起這樣的社會意識」。

相關新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