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僑務電子報

:::

研究新作物「油芒」 中研院教授:整株可利用

2020-04-15
自由時報訊
分享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Line 分享至twitter
油芒整株都可利用,不只可以食用,連脫粒剝殼後的梗枝都能作為牲畜飼料。(記者陳賢義翻攝)
油芒整株都可利用,不只可以食用,連脫粒剝殼後的梗枝都能作為牲畜飼料。(記者陳賢義翻攝)
〔自由時報訊〕發現「超級未來食物」!中研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教授邢禹依研究新作物「油芒」,整株都可利用,不只可以食用,連脫粒剝殼後的梗枝都能作為牲畜飼料,未來將朝創新產品研發。

可以食用 梗枝都能作為牲畜飼料 邢禹依表示,全世界最重要的作物,包括水稻、小麥、玉米以及產量很高的樹薯,連高粱都還排不上,這些作物都需要花很多水,使用殺草劑、抗病抗藥,且一定要灌溉施肥,產量才會足夠。

發現油芒後,為了確認特性,商請原住民用傳統栽植方法種植,除了在催芽時給水,其餘時間不進行灌溉,種在土裡的小小苗也不施肥、農藥和殺草劑。

不灌溉 也不施肥、農藥和殺草劑 參與邢禹依的研究,關山民宿業者在麵包裡加入油芒,再透過原住民傳統酵母菌創新利用的「金大露安小米菌」烘焙出麵包、貝果,料好實在的元氣早餐受到青睞。

栽植農戶邱貴春說,油芒外觀與小麥類似,生長具野性易存活,早期就是布農族的食物之一,但因成熟階段不一,無法像小米整株採收可以用來作為主食,因此常被拿來與紅藜等加入小米或白米中煮成飯。

早期布農族食物 一年可採收三次 邱貴春說,油芒幼苗的競爭力不如雜草,幼嫩時需拔雜草疏苗,至今未發現有病害情形,種植了五年,除第一年因鳥類不清楚是何種植物而不敢嘗試,第二年後就開始出現麻雀和文鳥來搶食,「呷好鬥相報」的結果下,今年第一期收成就出現「摃龜」窘境。

油芒是多年生作物,目前種植三分地,只要順利成長一年可採收約三次;也因為成熟期不一,採收期近一個禮拜,研究單位現嘗試利用油芒特性多方開發,希望有朝一日讓油芒多方被運用。

相關新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