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僑務電子報

:::

全台僅存 土牛民番地界碑列重要古物

2020-07-15
自由時報訊
分享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Line 分享至twitter
台中市石岡區「土牛民番地界碑」獲文化部古物審議會審議通過指定為「重要古物」。(台中文資處提供)
台中市石岡區「土牛民番地界碑」獲文化部古物審議會審議通過指定為「重要古物」。(台中文資處提供)
(自由時報訊)台中市石岡區「土牛民番地界碑」,是台灣現存僅見的清代官方所立之原漢界線的見證,也是全台唯一保存的土牛線紀念物。

因具見證台灣開發史及原漢政策等重大意義,獲文化部古物審議會審議通過指定為「重要古物」,未來可獲中央較多維護及維修經費。

土牛界線是清領時期普遍設置的原漢界線,台中市文資處指出,清初閩客漸移民到台灣,與在台平埔族和高山原住民在開墾、貿易、領地方面,常發生利益摩擦。

官方在重要入山口,利用自然地形或採人工挖掘壕溝為界線,以挖出的土砌成土堆,因土堆外形似牛,便稱之為「土牛」。

另豎立石碑做為漢人和原住民開墾耕作的地界線。

文資處指出,石岡區「土牛民番地界碑」是清乾隆26年(1761年)彰化知縣張世珍在原漢邊線挖溝為界,挖出的土堆堆砌成19個土堆,並於土堆邊立碑為界。

該「土牛民番地界碑」內容詳載土牛堆和土牛溝的深、寬、長度、尺寸,並以「永禁民人逾越私墾」限制越界開墾,是目前台灣現存僅見的清代台灣官方所立之漢番界線之見證,是全台唯一保存的土牛線紀念物,台中市在2013年8月1日公告指定為「一般古物」,目前置放在石岡區土牛國小內。

今年6月獲文化部古物審議會審議通過指定為「重要古物」。

相關新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