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僑務電子報

:::

MIC洗產地成MIT加重罰 今年違規情形趨緩

2020-07-15
中央社訊
分享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Line 分享至twitter

(中央社訊)海關統計,美中貿易戰開始以來,中國製(MIC)產品違規繞道洗產地成「MIT」(台灣製造)案件達120餘件,以出口美國案件最多占比達4成;不過,在罰鍰及查核力道雙雙提高下,今年違規情形已趨緩。

財政部關務署統計,從2018年7月美中貿易戰升溫以來,陸續查獲從中國進口、欲轉口其他地區的貨品,有產地標示不實或報單產地申報不實的情形,累計2年多來,共有120多件違規案件,已全數移送經濟部國貿局調查、開罰。

關務署官員指出,觀察出口地區,主要以美國為主,違規件數達50多件,其次為歐盟,美國占比最高,主要是與貿易戰,美國對中國出口貨品加徵關稅有關。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來,目前查獲的「洗產地」案件僅10多件,看起來有趨緩。

關務署官員表示,今年查獲件數降低,可能2019年底貿易法修正有關,產地標示不實、出口目的地申報不實,或重整、加工案件未達實質轉型標準卻改標MIT等違規情事的罰鍰拉高,由新台幣3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加重為6萬元以上、300萬元以下,加上近年海關也加強查核違規情形,雙管齊下,使「洗產地」案件減少。

另一方面,關務署也於13日預告修正「自由貿易港區貨物通關管理辦法部分條文草案」,在交通部建議下,將遵守產地標示,也列為業者自主管理事項之一,並規定代理處理貨物的業者,若發現貨物有原產地標示明顯不符者情形,也應通報海關,以利依法裁罰,防堵違規轉運「洗產地」情形。

此次「自由貿易港區貨物通關管理辦法部分條文草案」預告修正,有多項規定改變,除上述違規轉運規範,其餘大多為簡政便民的鬆綁措施,合計共有117家自貿港區業者可受惠。
    例如放寬自由港區貨物如無商業銷售價值,可以申請銷毀,由管理機關就個案實際情形准駁;開放自由港區委託加工的國外貨品進口時,得於卸存地完成通關後,逕運往區外廠商,無須將貨物先運至自由港區再運至區外,而分別辦理貨物通關。

相關新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