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僑務電子報

:::

都市熱島現象 學者提綠屋頂及建築通風解方

2020-08-06
中央社訊
分享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Line 分享至twitter

(中央社訊)天氣炎熱,加上都市熱島現象,學者指出城鄉溫度差距可達攝氏4度;建議短期可透過綠屋頂、屋頂光電等設施降溫,長期則需要修改建築相關法規,預留建築基地通風,幫助降溫。

隨著氣候變遷,台灣氣溫日前屢創新高,另因「都市熱島」現象,導致都市溫度比郊區及鄉村更高。成大建築系特聘教授林子平告訴中央社記者,根據研究,位於高溫的市中心一戶住宅,每年會比低溫郊區的一戶多出新台幣6400元的電費。

林子平以今年6月29日為例,當天創下百餘年來最熱6月記錄,高溫區的台北市萬華、中正、大同區及新北的板橋、三重,均溫比低溫區南港、內湖高出約2到2.5度,若以當天下午1時個別測點相比,溫差更達到3.5至4度。

為解決都市熱島現象,林子平表示,短中期可透過綠屋頂、屋頂光電設施進行大樓降溫;另外也可以在人行廊道加裝蔽蔭設施;長期則需要透過都市計畫,在新建大樓或是都更時評估建築基地通風設計「基地通風率」,並納入建築相關審核法規。

林子平說,綠屋頂是透過在屋頂上進行植栽,透過土壤涵養水分,可以達到降溫的效果,唯一要注意的是各大樓的地板承重、防水等;而屋頂光電是在屋頂設置太陽能板,一來避免陽光直接照射,二來也能利用太陽能發電,具經濟效益;兩者都能達到降溫效果,但適合哪項設置,則要視不同地區大樓而定。

在人行道部分,林子平提到,除了加裝蔽蔭設施外,也可以種植路樹;另外在地面舖設,應避免使用如混凝土等材質,可改用植草磚、連鎖磚等,除能暫存降雨的水分,而保存的水分也能達到調節溫度的效果。

長期而言,林子平指出,應避免建築物以其正面迎風造成風阻,讓建築物「側身」面對常年的風向或潛在有風的區域(如河道、公園), 並加大建築間距,這部分應修訂相關建築法規。

根據研究,林子平表示,若市區風速若增加每秒0.5公尺,夜間氣溫最多可降1度,氣溫每降1度,全國夏季尖峰空調用電可減少6%;而戶外若在遮蔽物下,體感溫度最多可比空曠處減少5度。

相關新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