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僑務電子報

:::

中秋節來臨腹瀉疫情增 上週逾11萬人次就醫

2020-09-30
央廣訊
分享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Line 分享至twitter

(央廣訊)疾管署今天(29日)下午表示,國內上週(9月20日至9月26日)門急診腹瀉就診累計11萬3,361人次,近幾週呈上升趨勢,往年中秋節當週及後一週也出現腹瀉就診人次上升。面對中秋連續假期到來,疾管署提醒民眾與親友烤肉、聚餐,注意飲食安全,避免生食生飲,應將生熟食分開處理,徹底烤熟或煮熟後再食用,並落實正確勤洗手、有症狀戴口罩及生病在家休息等,以降低腸道傳染病感染或傳播的風險。

疾管署指出,全國近四週(第36至39週)共接獲58起腹瀉群聚通報,高於2018年同期的38起以及2019年同期的37起;其中,24起檢出陽性,以餐飲旅宿業10起及校園群聚8起居多,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主,共有19起皆是感染諾羅病毒。

疾管署預防醫學辦公室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腹瀉分為病毒性或細菌性腸胃炎,傳染途徑是受到病原體污染的食物跟水,若跟腹瀉病人有直接接觸,或接觸到嘔吐物、排泄物,甚至吸入感染諾羅病毒病人的嘔吐物飛沫,也可能被傳染。林詠青指出,病毒性腸胃炎及細菌性腸胃炎不容易分辨,主要症狀都有水瀉和嘔吐,也可能有發燒、胃痛、噁心等症狀,通常症狀會持續1至10天。

疾管署表示,若食材不新鮮、長時間未以低溫保存,或未徹底煮熟至中心溫度超過70℃再食用,容易引發腹瀉等腸道傳染病;食用未充分加熱的蛋類,可能會有沙門氏菌感染的風險;另外,由於貝類具有濃縮水中病原物質的特性,若生食受污染水域生產的貝類,容易感染到多種致病原,如諾羅病毒、腸炎弧菌、霍亂弧菌等而造成腹瀉,而諾羅病毒具有高傳播力,人口密集處易引起大規模感染。

相關新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