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僑務電子報

:::

台灣器捐率每百萬人僅約10人 受捐贈者現身說法盼讓愛延續

2020-10-05
央廣提供
分享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Line 分享至twitter

全台有近萬人在等待器官移植,但卻只有每年每百萬人約10人的器捐率。多年致力推動器捐勸募的心臟外科醫師蘇上豪近日出版「謝謝你在我們心裡」一書,訪問三位換心人,藉由他們現身說法,讓外界了解他們在等待與康復過程中面臨的煎熬與挑戰,藉此呼籲更多人響應器官捐贈,讓愛繼續延續下去!

梁永斌是一位接受器官移植的換心人,11年前若不是因為有捐贈者遺愛,他恐怕不會像今天一樣有個幸福美滿的家庭。

梁永斌也是心臟外科醫師蘇上豪新書「謝謝你在我們心裡」中,現身說法的3位換心人之一,他在接受移植後恢復的過程相當不錯,另外兩位換心人姜運䄊與李金祥,則艱辛的多。

但對三人而言,他們都很感恩捐贈者,也帶著捐贈者的「心」,奮力活著,希望讓更多人理解讓愛延續的力量。梁永斌:『(原音)我盡量努力在生活跟工作上有更精彩多元的表現,期待自己不辜負器官捐贈者的善心,進而能夠鼓勵器官捐贈的意願,以及觀念認同。』

蘇上豪表示,台灣器官捐贈比率在亞洲名列前茅,但等待接受器官移植的病人仍相當多,即使經過多年努力,到目前為止,台灣每年每百萬人的器捐人數始終無法超過10人。

蘇上豪指出,器官捐贈來源並不容易,目前台灣依法只有「腦死」和「無心跳者」可進行器官捐贈,腦死的判定有一套作業流程,行之多年,但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因為器捐短缺,台灣也曾同意死刑犯器官捐贈,但目前已經禁止。

「無心跳器捐」則因為台北市長柯文哲2000年在國際醫療期刊上發表的一篇論文而引發爭論。該論文中提出新的器官移植程序,針對心跳已經停止的器官捐贈者,以葉克膜來維持捐贈者器官「新鮮度」,提高器官移植手術的成功機率。

衛福部直到2017年才訂定「心跳停止後器捐作業指引」,明定不可替捐贈者裝上葉克膜,不過該指引只是行政命令,並未正式立法。

蘇上豪也認為,台灣器捐勸募遇到的主要瓶頸還是台灣社會仍有「死留全屍」的觀念;此外,台灣目前是採生前簽署器捐同意書或是發生意外後由家屬簽署同意書的形式。但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家卻是選擇「預設默許」,認為人民死後的遺體是「公共財」,並將它列入立法,受捐贈者甚至有義務出面宣導器捐重要性,也因此這些國家每百萬就有30人以上的器官捐贈水準,不過,這些國家也不會因為國民沒有簽署反對文件而強摘器官,還是會徵求家屬同意之後,才列入器官捐贈人的名單。

由於等待移植的人實在太多,蘇上豪認為台灣還有很多的努力空間。蘇上豪:『(原音)我覺得無心跳器捐就趕快立法吧,不然醫生做現在還是有違法的疑慮。我們是要救病人,理想很高,可是不能因為我背後這個理想就是一個尚方寶座,就是上帝,不可以啊!我知道很痛苦,可是,好,即便是心跳器捐,能救多少個,了不起,多幾個而已,為了多幾個這個違法有必要嗎?沒有必要!但是如果説今天大家都有這個概念,就是說我們可以有些器捐卡,可以類似像西班牙、葡萄牙這樣,我們才可以更多啊。』

蘇上豪說,參與器官移植手術不時有天人交戰的時候,像是如果捐贈者的器官本身就不好,要不要做移植?怕擔心裝上後會為患者帶來更大的噩夢,但若不立刻移植,病人可能立刻死去。

因此每一次參與器官移植手術後,他並沒有感到驕傲,只求沒有犯錯就好,不要辜負捐贈者的好意,畢竟移植之後的患者,仍有許多挑戰要克服,他寫書就是希望透過器官受贈者的奮鬥過程,為器官勸募做強而有力的呼喚,希望讓有勇氣的人越來越多。

相關新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