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僑務電子報

:::

戶外染新冠病毒罕見但非不可能 仍應戴上口罩

2020-10-14
央廣訊
分享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Line 分享至twitter
檔案照片
檔案照片

截至目前,幾乎所有的新冠病毒傳染病例都是發生在室內,但專家說,在戶外仍有感染的風險,因此戴上口罩是適當的做法。

在例如派對或選舉造勢場合等,人與人所站的距離很近,而且交談比較長的一段時間情況下,感染病毒的可能性增加。在俗稱武漢肺炎的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爆發後,各項研究都是針對在餐廳、家裡、工廠、辦公室、會議場合、火車或飛機上的病例。

在超過7,000個研究案例中,只有今年4月公布的一項研究,提到單一的戶外感染案例,發生在兩個中國鄉村居民身上。

針對2萬5,000個病例所做的分析顯示,其中只有6%的病例含有戶外因素,例如體育活動或演唱會。這些都發生在局限的範圍內,並未保持社交距離,或者是停留一段比較長的時間,到處移動,高聲交談或唱歌。

這項研究的作者、英國坎特伯里大學(Canterbury Christ Church University)教授魏德(Mike Weed)告訴法新社:「這實際上等於是說,日常生活中,並沒有在戶外染疫的案例。」由美國、英國和德國各大學教授進行的研究資料顯示,「在相同的活動和相同距離情況下,戶外遠比室內安全」。

研究人員說,病毒攜帶的氣溶膠就類似抽菸者呼出霧氣,戶外的傳染風險遠比室內低,因為釋放到空氣中的病毒,透過大氣,毒性會快速變弱。

自今年2月以來,多項研究和衛生當局都指出新冠病毒是以空氣傳染的方式散播,藉由呼吸、談話或唱歌時釋出的氣溶膠傳染。在咳嗽、打噴嚏時飛沫更大,可以直接達到方圓1公尺或2公尺之內的人。

最小的飛沫可以在空中飄浮數分鐘或數小時,視該區域的通風條件而定。在一個通風不良的房間,或兩個沒有空氣循環的建築物之間,飛沫會繼續累積,經過的人就可能吸入。

哈佛大學遺傳學和病毒專家埃立奇(Steve Elledge)表示,要吸入多少病毒微粒才會染疫,目前並不清楚,但量越大,感染風險就越高。

與染疫者相處多久時間,是一個關鍵因素。在走道上相處1秒不足以感染COVID-19,至少得要數分鐘。

研究人員表示,雖然不是不可能,但目前沒有證據顯示在戶外擦身而過時,會傳染COVID-19。

維吉尼亞理工暨州立大學(Virginia Tech)知名的病毒傳染專家馬爾(Linsey Marr)表示,如果區域擁擠,她仍建議在戶外應戴口罩,「當我們在戶外與他人擦身而過時,可以吸到他們呼出的氣流。任何一次呼氣,雖然暴露的風險低,但這種暴露會隨時間而累積」。

馬爾說,基於預防原則,她建議戴口罩,有利無害。

相關新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