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僑務電子報

:::

深耕新南向/開放東南亞農產進口 重建供應關係

2020-10-26
經濟日報授權轉載
分享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Line 分享至twitter
(示意圖/圖取自Unsplash圖庫)
(示意圖/圖取自Unsplash圖庫)

(經濟日報訊)後疫情時代,全球供應鏈重組,自由貿易區該如何切入?成為政府首要面對課題。對此,世界台灣商會聯合總會名譽總會長施至隆建議,台灣宜適度開放部分新南向國家農產品,可以進口台灣。

施至隆指出,台灣農業最後一定是走補貼,還有精緻路線,後疫情時代,中國對新南向各國來說,是個不會放棄的市場,儘管美中衝突持續升高,但這也是未來的大環境、大趨勢,況且各國都害怕選邊站。

這幾年歷經美中貿易戰、新冠肺炎疫情,施至隆表示,各國都知道全球化有其弱點,都在思考有些東西本國比例要放高一點,但這對台灣來說,並不是壞消息,台灣也需要開始重建與周邊國家的供應關係。

除了適度開放新南向國家部分農產品進口,施至隆指出,機械業、傳統工具機,或者其他特定貨品,都可以先做模糊性的包裝,而不一定要那麼全部完整,可以先和個別新南向國家合作,適度開放該國部分產品進來台灣。

施至隆表示,新南向政策沒有不對,無論是商業、觀光、交流,都是有數字可以看出成果的,而且至少界定了台灣和新南向國家的鄰居關係,這一代的台灣年輕人也比較不會排斥東南亞國家,會以比較持平、客觀的態度來看待,對異文化接受度也滿強的。只是,施至隆也說,世界本來就在改變,但新冠肺炎疫情讓問題變得更多,大家只能看著辦。

相關新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