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僑務電子報

:::

美國若變天 東南亞國家對美國外交政策有何期待

2020-11-09
央廣訊
分享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Line 分享至twitter

美國在11月3日舉行大選投票,選前最後民調顯示,民主黨候選人拜登(Joe Biden)穩定領先現任總統、共和黨候選人川普(Donald Trump)。區域專家關注,若拜登成為美國第46任總統,在東南亞這個「印太」(Indo-Pacific)核心區域,同時也是美國與中國競爭的關鍵戰場來說,會出現什麼變與不變。

拜登政府會更注重外交政策連貫性、少矛盾

川普政府雖然積極拉攏東南亞國家抗中,但在實質政策上,卻在在展現矛盾;拜登與之不同的是,若入主白宮,東南亞國家可期待,至少未來4年,美國總統的決策和行動會和政府的各個機構更吻合一致,同時,也會更注重區域盟國的利益與共識。

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l)在大選前一週旋風出訪東南亞5國引發關注,訪問沿站必提要共同抵抗中國的欺壓,但美國在區域疾聲呼籲結盟抗中之際,卻又在貿易方面槓上區域國家,著實讓人摸不著頭緒。

對美國的區域傳統盟友泰國,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上個月底宣布,要撤銷泰國200多種產品的關稅優惠待遇。同時,近年來成為外資出走中國的熱門目的地越南,在川普上台以來,躋身美國前十大貿易夥伴行列,而在今年前7個月,美國對越南貨物的貿易逆差達348億美元,僅次於對中國、墨西哥和瑞士。這讓川普政府在上個月初宣布,要對越南開啟操縱匯率調查,是否傷及美國企業利益,結果可能導致進口美國的越南貨物面臨懲罰性關稅。逼得越南總理阮春福在上個月底跳出來表示,要川普「對越南的現實情況進行更客觀的評估。」

中國對東南亞經濟影響力日增 拜登將加強應對

在美中對抗籠罩下的東南亞,將會特別關注拜登的中國政策,因為這必定將實質體現至美國對東南亞的政策上。

在美國嚴重對立的兩黨政治中,對中國採取鷹派立場可能是兩黨看法最為接近的議題。外交家(The Diplomat)雜誌3日分析,事實上,在川普上台前,美國的對中政策早正在轉變,只是當時正處於「大船轉向」初期,需要一些時間轉舵。預計拜登若執政,不可能在沒有足夠民意基礎下,再改變方向走回對中國採取寬容政策。

新加坡退休外交部常任秘書考斯甘(Bilahari Kausikan)在3日的日經亞洲評論社論中也同樣指出,即便民主黨重回白宮,也不會自動走回過去的寬容路線,縱使拜登必然會承接歐巴馬羸弱的亞太政策所造成的包袱。

在抗中成美國政壇最大公約數下,拜登若入主白宮,將延續前任政府對北京的施壓,包括從香港議題到中國對待宗教人士和少數民族的方式。

在南海議題上,美國的第七艦隊會繼續在南海執行「自由航行任務」(Freedom of navigation operations, FONOPs),不太可能如歐巴馬時代,默許中國擴張野心。在歐巴馬的第二任期中,這項任務在五角大廈和美國國家安全會議(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之間產生爭執,而對任務的有效性造成傷害。

拜登的對中策略自然會滲入與東南亞的交往,外交家雜誌的東南亞版編輯史坦吉歐(Sebastian Strangio)分析,預期拜登政府將花更多心力在應對中國在該地區對美國構成的最重大挑戰,也就是經濟領域。不過,拜登不太可能再推歐巴馬政府力促的太平洋夥伴協定(TPP),而是改以加強對東南亞國家的支持。

拜登勢將重返傳統外交路線 與區域政府保持溝通順暢

如果要說到拜登與川普在抗中亞太政策的差異,就展現在政策制定的結構上。雖然美國在許多重要戰略文件中,將東南亞地區描述為「自由和開放的印度太平洋戰略」的重點,但在過去4年,這個地區的多個重要外交職位卻懸缺,然而,川普政府中卻看到創紀錄的政治任命。

外交家雜誌分析,川普與世界交手的方式不是透過傳統外交手段,不追求共識,而更加仰賴經濟制裁和懲罰性的經濟措施。再加上美國國內的動盪與對立,華盛頓的軟實力很少像此刻這麼被劇烈消耗。而拜登政府勢必要重新檢視這些缺陷,預計拜登會利用過去他在參議院外交委員會 (United States Senate Committee on Foreign Relations)長年任事的經歷,重振美國的國務院。

縱使加強外交工作並不一定會帶來更大的成效,但可以確保,美國政策能以更具說服力的方式來制定與執行,並且更可靠地傳達給東南亞各國政府。

相關新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