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僑務電子報

:::

防疫利器成生態浩劫 再掀口罩重複使用問題

2021-01-16
央廣訊
分享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Line 分享至twitter
屏東縣環保局號召志工到醫院周邊道路撿拾廢棄口罩,短短20分鐘就撿了580多個廢口罩,全由垃圾車載走處理。
屏東縣環保局號召志工到醫院周邊道路撿拾廢棄口罩,短短20分鐘就撿了580多個廢口罩,全由垃圾車載走處理。

俗稱武漢肺炎的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持續在全球延燒,口罩是最有效的防疫利器之一。衛生當局建議,外科手術口罩在使用一次後就必須丟棄。但大量使用過的口罩被丟棄,成為環境殺手,這使得部份科學家開始質疑這樣的建議是否適當。

口罩用後變塑膠垃圾

COVID-19疫情持續,口罩成為必備的防疫工具。隨著各國紛紛開始強制在公共場所戴口罩後,越來越常在人行道、水域、甚至海洋看到隨手丟棄的一次性外科手術口罩。

這種口罩由三層不織布組成,都是塑膠,可以說是一種塑膠製品,要分解,得要數百年的時間。拋棄式口罩侵入動物棲地,傷害鳥類與水中動物的狀況時有所聞。挽救人命的口罩,如今卻成為生態殺手,恐為永續環境帶來浩劫。

雖然說有另一個替代選項布口罩,但許多人仍偏好一次性外科手術口罩,因為比較輕,而且就單價來說,比較便宜。

15億口罩流入大海 成海洋生物浩劫

動物保護團體「善待動物組織」(PETA)人員福魯諾(Ashley Fruno)指出:「口罩無法很快消失,當我們丟棄後,這些東西會對環境以及一同生活在地球的動物,造成傷害。」

在馬來西亞吉隆玻近郊的山林,人們看到獼猴咀嚼廢棄口罩上已斷掉的鬆緊帶;英國「皇家愛護動物協會」(RSPCA)在英格蘭東南部的切姆斯福德(Chelmsford)救出一隻腿部被口罩鬆緊帶纏住達一星期的海鷗。這個事件一度登上英國媒體頭條。這類事件,不勝枚舉。

廢棄口罩對環境構成的最大衝擊可能發生在水中。環保團體警告,大量用後拋棄的口罩、乳膠手套與其他醫療防護器材,流入早已受到汙染的河流、海洋。

環保團體「海洋亞洲」(OceansAsia)的資料指出,去年有超過15億個口罩流入全球海洋,相當於新增6,200噸海洋塑膠汙染。海洋生物面臨進一步的威脅。

專家急尋口罩重複使用可行性

世界衛生組織(WHO)曾表示,口罩只能一次性使用,「用後立即丟棄,而且必須丟在密閉的垃圾桶」。

但在去年3、4月間,也就是全球COVID-19第一波疫情爆發的初期,口罩嚴重短缺,世衛組織在6月時的一份報告,改口允許以「特別處理方式」,消毒要丟棄的口罩,重新使用。

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曾建議,在緊急情況下,可以使用氣相過氧化氫(Hydrogen Peroxide Vapour, HPV)來消毒N95口罩,讓這種專供醫護人員的口罩可以重複使用。

其它淨化一次性口罩的方法還包括置於高溫或紫外線中消毒。但對一般人來說,這些方法並不是那麼便利。

由一群科學家組成、專門對大眾提供關於COVID-19訊息的組織「Adios Corona」提出稱為「七天」(Seven-day)的方法。這些專家建議,把使用過的口罩,放在紙信封中,上面清楚標示日期,放置7天。數項科學研究顯示,經過7天後,口罩上的病毒幾乎已全部死光。

刊登在英國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的一項研究指出,經過一星期後,口罩表面上的病毒只有0.1%還檢查得到。

發明N95口罩的台裔美籍學者兼發明家蔡秉燚,也認同這種7天方法,而且可以循環5至10次。

口罩重複使用 仍有專家存疑

蔡秉燚還提出另一種消毒方法:一次性口罩可以放進烤箱消毒,最理想的溫度是攝氏70度至75度。這個溫度不至高到燒毀口罩,但卻足以殺死病毒。

法國消費者權益組織「UFC-Que Choisir」去年11月曾公佈一項實驗結果,在洗衣機以攝氏60度的水溫清洗口罩,然後烘乾,再用熨斗整燙。這種做法重複10次後,口罩仍可以過濾至少90%的3微米微粒,效果幾乎和最好的布口罩一樣。

法國國立高等紡織工藝學校(Ensait)的不織布專家佛羅曼(Philippe Vroman)也有類似的研究結論。

但並非所有科學家都同意這樣的做法。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的生醫教授葉開明(Kaiming Ye)指出:「在家清洗口罩,如果方法不當,可能造成二次污染,散佈病毒。

在有更多研究結果公布前,衛生當局不會更改對口罩使用的建議。

法國衛生部附屬衛生總局(DGS)表示,一次性外科手術口罩還是必須在使用後就丟在垃圾桶。不過他也強調,更多相關的研究正在進行中,希望能找出解決口罩垃圾泛濫的問題。

相關新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