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僑務電子報

:::

餵養全球與拯救地球 研究:難以兩全其美

2021-01-21
央廣訊
分享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Line 分享至twitter
餵養全球與拯救地球 研究:難以兩全其美
餵養全球與拯救地球 研究:難以兩全其美

湯森路透基金會(Thomson Reuters Foundation)引述一份研究報告,指出為了擴大糧食供應,必須將廣袤土地轉變成農業耕地,但此舉卻會加速溫室氣體排放,使得已遭受氣候變遷衝擊的較貧窮國家,承受更嚴峻的負擔。因此要滿足全球糧食需求,又要減少碳排放以拯救地球,難以兩全。

美國亞利桑納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公布的一份研究報告,指橫跨東南亞、拉丁美洲、非洲與東歐的大約1,500筆大型土地交易,面積約為3,700萬公頃(hectares,約為9,100萬英畝),在被業者整頓清理後,變成農業耕地,製造了約2.3GT(gigatonne,十億噸)的碳排放量。

根據亞利桑納州立大學公布在本月「自然食品」(Nature Food)期刊上的這份研究報告指出,若是法規嚴格限制土地轉變成耕地,或是大力保護森林用地,碳排放量可以減少至0.8 GT。

亞利桑納州立大學永續發展學院(School of Sustainability)助理教授、研究報告的主筆人廖權(Chuan Liao,音譯)表示:「鑑於全球人口持續成長,特別是發展中國家,若是說不能將更多土地轉變成耕地,有些不切實際。」

不過,他指出:「我們仍必須在追求農業發展的同時,盡力減少碳排放。」

2007年因為全球食物價格飇漲,引發各國爭相轉變土地增產糧食,強化食物安全,較富有國家與跨國企業紛紛在較貧窮國家搶購土地。

此外,根據2020年公布的一份研究報告,全球範圍內,土地逐漸加速集中於少數人,主要是掌握在大型農業綜合企業與投資商手中,其中最大的1%農場經營全球超過70%的農地。

廖權說,這類土地交易造成的社會經濟後果很明顯,包括威脅較小農場的生計,並且在政府目標要增加糧食產出的情況下,很少針對土地交易造成環境傷害做出限制。

他接著說,在各國有意透過農業發展,追求糧食增產的情況下,「執行環境政策並不會降低可以用於農業發展的土地數量」。

為了達到增產糧食又能減少碳排放量的目標,廖權指出,在這兩項需求中尋求平衡的話,可以允許在低碳價值(lower carbon values)或低森林覆蓋的土地上,進行農業發展,以及活化已荒廢的農地,以減少碳排放。

他接著說,為了滿足不斷增長的糧食需求,必須在現存的耕作土地上,提高作物的單位生產力,並落實嚴格執法,限制土地轉變成農地,以「保護高碳價值的林地,並允許在低碳價值的土地上,進行農業開發」。

根據聯合國的資料,二氧化碳是導致全球氣溫升高的主要元凶,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創紀錄的59.1 GT(十億噸)。其中農業與森林砍伐(deforestation)造成全球將近四分之一的溫室氣體排放,比交通運輸製造的碳排放更多。

此外,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疫情大流行使得人們更加關注快速都市化發展與森林砍伐帶來的負面影響,這些人類行為使得COVID-19病毒更容易傳播。

綠色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上週公布報告,指全球在直到2017年的過去13年間,失去的熱帶雨林範圍相當於美國加州全州土地,主要都是商業農業開發對森林的大肆砍伐與破壞造成的結果。

相關新聞

top